我的印刷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文字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

   2019-03-01 IP属地 上海1930
核心提示:造纸术与印刷术商周之时,文字大多书写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春秋战国以后,竹简、木牍、缣帛以取材、使用较为方便而逐渐占据
 造纸术与印刷术
 
商周之时,文字大多书写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春秋战国以后,竹简、木牍、缣帛以取材、使用较为方便而逐渐占据主流。但是,在竹简、木牍上写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枚竹简、一片木牍,写不了几个字,仅一篇诗赋、一道奏章,就需要大批简牍。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章达60多公斤。东方朔给汉武帝上书,便用了整整3000片木牍,两个人才能抬动。缣帛虽然轻便,但价格昂贵。书写材料的这些缺点,极大地限制了文字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求新的书写材料。于是,纸被发明了出来。
 
1934年,“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一座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一片10×4厘米大小的残纸。由于同时同地又发现了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的木简,考古学家认为这片残纸应是西汉遗物。
 
 
自此之后,西汉和东汉初年的古纸屡有发现,其中年代最早的实物是1957年在陕西西安灞桥一座汉墓中出土的数十片碎纸,被称为“灞桥纸”。该墓年代不晚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据此有人认为,汉武帝时期已经发明了纸。
 
在史料记载上,人们把纸的发明归功于蔡伦,且一直将其尊奉为造纸业祖师。蔡伦,字敬仲,桂阳(郡治郴县,今湖南郴州)人。汉明帝时入宫做了宦官,到汉和帝坐天下时。
 
官至中常侍兼尚方令,主管皇帝御用器物的制作,蔡伦才学过人,他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为原料,造出了一种纸。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他的发明奏报和帝,受到和帝的赞誉。
 
后来,蔡伦被封为龙亭侯。人们就把他发明的纸称为“蔡侯纸”。不仅如此,蔡伦还对造纸术的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公元117年,蔡伦将其所监督校订的经书用纸抄写,并将所抄副本颁发给地方官员,由此形成了大规模用纸抄写儒家经典的高潮。
 
 
纸本书籍成了传播文化的最得力的载体从此,纸张基本取代了简帛而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所以,纸虽然不是由蔡伦最早发明的,但他扩大了造纸的原料改进了造纸工艺,推进了纸张的传播,因此,他在纸的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
 
印刷术最早指的是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的发明首先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密切相关。其次是为了大规模复制副本的需要而佛教的盛行是直接的推动力。佛教入唐大盛,佛经需求量大增,手工抄写难以满足需要。
 
再者,汉代即已出现和成熟的造纸术、制墨技术,以及早已存有的图章和石刻技术,为雕版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1974年在西安出土的《陀罗尼经咒》考其时代,当在7世纪初叶。据记载,当时一个熟练的工匠,一天可印刷2000多张,较之手抄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所以雕版印刷术一经产生便很快得到推广。
 
雕版印刷虽然比手工抄写快捷方便,但印一页就得雕一版。印一部篇幅浩繁的经书,所需雕版就得数以万计改造印刷术,成为人们探索的新课题。
 
 
终于,北宋时的刻字工匠毕昇(041~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在用胶泥做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字,用火将“泥活字”烧硬,在铁板上敷以松脂、腊和纸灰的混合物,再放一铁框,框里排满“泥活字”。
 
放在火上加热,使松脂等混合物熔化,用平板将“泥活字”压平,冷却后“泥活字”固定在铁板上,上墨印刷。印完一版,将铁板加热,松脂等混合物熔化,拆下“泥活字”,重新排版。
 
后人又在毕昇活字基础上对刻字原料和排版工具进行了不断的改进。至元朝又发明了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等多种样式,进一步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普及这一时期的农学家王祯还发明了活字储存转盘,大大提高了活字印刷的工作效率。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火药与指南针
 
火药是从炼丹术中发明的。炼丹是古人为追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在丹药的配方中,常用硝石、三黄(雄黄、雌黄硫黄)松脂和各种油脂,在炼制过程中,经常发生起火燃烧甚至爆炸现象,所以称这些物质为“火药”。至迟到唐代,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含硝硫、炭三种主要成分的火药已经在中国诞生。
 
最早的火药被用于制作爆竹、烟花之类,至唐末方被应用于战争据北宋路振《九国志·郑璠传》记载,唐哀宗天祐元年(904年)吴王杨行密部将郑璠率兵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龙沙门”。
 
宋人许洞《虎钤经》释“飞火者,谓火炮、火箭之类也后人认同此说,以此为火药第一次应用于战争。到了宋金时期,由于战事的频繁,火药兵器迅速发展起来。
 
北宋初年官修大型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最早记录了“火炮火药法”“毒药烟球火药法”“蒺藜火球火药法”三种火药兵器的配方。宋代火器品种多,门类齐全,主要有火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铁嘴火鹞、竹火鹞、火箭、炮、霹雳炮、铁火炮、震天雷、火炮、火蒺藜等。到了南宋初年,又发明了火枪、铁火炮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武器。不过,当时的管形火器形状简陋,尚处于初创阶段。
 
 
元代的火器制造又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金属类管状火器一—火铳。火铳采用金属制管,能耐较大膛压,可以填装较多的火药和较重的弹丸,威力大,使用寿命长,因此很快成为军队的重要兵器装备。元朝军队正是凭借精良的火器装备同西方国家作战,所向披靡。
 
到了明代,火器发展到鼎盛时期,一方面火铳、火炮、火箭、地雷、水雷等传统火器的形制和性能不断得以改进,品种繁多,制作精良,另一方面引进了先进的西方火器佛郎机、鸟铳、红夷大炮。
 
指南针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又一重大贡献。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中国是最早发现磁铁具有指极性的国家。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发明了指向仪器司南。有人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不过这时的司南磁性还不够强,指示方向效果较差,还不能用于航海,所以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指南针。
 
 
北宋时期又出现了“指南鱼”其指向性较之司南有很大进步。不久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出现了罗盘指南针,就是将指南针同刻有方向的盘子结合在一起,指定方向准确,且方便携带。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对此有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方家”就是风水先生,他们用磁石磨针锋的人工磁化方法制成指南针。
 
 
“常微偏东”是地磁偏角的作用。从北宋起,指南针被用于航海,北宋朱彧的《萍洲可谈》就记述了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使用。南宋时,为确保正确导航,在船舶上专门设有置放指南针的“针房”。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航海业的发展,南宋元代航海事业的高度发展以及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壮举指南针所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myprint.com/news/show-12429.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tekeyzhang@163.com。
 
更多>同类找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找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