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小铅块上都是一个反写的宋体汉字,横折竖撇、字形方正,却又不失风骨韵味、古雅动人。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昇以胶泥刻字,用火烧坚,制作众多活字,在带框的铁板内排字成页,加热板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以固定活字,压平字面,即可刷墨印纸。“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梦溪笔谈》中这样表述。
出生于1992年的魏立明从小痴迷于金石篆刻,课桌上的橡皮,路边捡到的石头,同学送来的木块,都是他用来篆刻的材料。在课本上了解到活字印刷后,他便对这一古老的工艺上了心。魏立明说,活字印刷是他心里最深的根脉,是他要守护传承的伟大“非遗”。
2017年,魏立明毅然决定去找寻活字印刷的记忆。他用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全国各地,寻找遗忘的铸字机,搜寻老印版,学习古法造纸、铸字、拣字,与墨香、字模为伍,为的就是将活字印刷工艺复活,延续出新的生命。
走过了上海盛夏的闷热,度过了内蒙古寒冬的凛冽,跨过了铸字机的调试改造,耐过了330℃的高温铸字,捱过了弥日累夜的拣字排序,魏立明换来“一是了”活字印刷馆内28000余枚的铅字,这些铅字都是他和父亲用上百年历史的铸字机和上个世纪的铜字模一笔一画铸造出来的,“铸字时,我觉得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每个字都是活的”。
带入现代生活体验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数码印刷行业的兴起,如今西安城里能雕刻铸字的老手艺人已经寥寥无几了,活字印刷也只能静静地躺在博物馆。
魏立明告诉记者,西安在活字印刷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临近咸阳铸字机厂,囊括众多出版社印刷机构,蕴含厚重的活字历史文化,但是目前却难寻踪迹,只有一些老人对此还有印象和经历。
魏立明在寻找铸字机的时候发现,因为行业轰塌式的淘汰,很多设备被当成破铜烂铁推入了熔炉,少数幸存的设备也经过几十年风吹日晒,锈迹斑斑、毁坏严重,无法使用。“我觉得这是本地传统文化的缺失,能在21世纪的今天将活字印刷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带入城市的生活体验中,让它代表中国汉字,去宣传四大发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感触文明的遗存,记者也进行了活字印刷体验。在架子上拣出了一个个历史厚重的铅字,再用蘸了墨汁的刷子在铅字上反复刷涂,等铅字着墨均匀后,把一张上好的宣纸覆于其上,拿另一把刷子在纸面上轻轻扫动,直到纸背慢慢显出墨迹。宣纸揭起,一张书写着灵动宋体的书笺,飘出了淡淡墨香。
让非遗“活”起来
为了将古老的活字印刷工艺复活并创新传承,魏立明创新性地将偏旁部首拣字法改为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拼音拣字法,极大地节省了拣字的人力。同时,他还与西安市非遗保护协会、各大景区、特色小镇、文创园、学校进行合作,并在老钢厂文创园区开了国内少有的活字印刷馆,开展各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和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吸引了很多外国游人。“馆名‘一是了’取名自汉字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字,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再传播。”魏立明说。
目前魏立明的活字印刷馆里开发出了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纸艺课程、古法装订、古法扎染、丝网印刷、凸版印刷等体验多种项目,还设计出活字教具、民国婚书等3个系列十余种非遗衍生文创品。他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体验过程,让停留在课本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在培养体验者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体验者能够了解、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魏立明说:“唯有不遗传统,回归教育和生活本身,才能传承更深远的文明。我希望让国人热血自豪的四大发明,不再停留在课本上,能让更多的人感受触摸文明的遗存、汉字与纸张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