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张女士不久前网购了一些化妆品及生活用品,到货后拆包装,可把她“累得够呛”。她购买的3瓶洗发水,每瓶都是单独包装,赠送的小样也用盒子单独包起来,整个礼盒还填满了拉菲草。而更让她生气的是,同时购买的奶制品,奶盒只占快递箱一半空间,另一半全是泡沫等填充物。这样的“虚胖”包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小区里收纸箱的大爷天天在快递站守着,每个月收入还挺不错。”张女士打趣又无奈地说。
新华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领域正做出积极改变。
现状
包装花样百出“用力过猛”
记者走访市内一家大型超市时发现,一半是产品、一半是包装的货物也不在少数。散卖的某品牌巧克力每颗3元,包装后一盒8颗要30元;按斤称的哈密瓜每个27元,清洗切片包装后每盒32元,一些消费者不禁感叹多此一举。
哪些算过度包装呢?小物件大包装、轻物件重包装、重复包装。
口红用3个盒子装,大盒套小盒;玻璃杯塑料膜外面还套个木质架子,包装比产品本身重;1个盒子能装完的洗发水,硬要分开装……过度包装花样百出。
除了线上产品,在一些实体店,记者看到散装和礼盒装也是不同价格。一瓶进口蜂蜜单价70元,礼盒装5瓶卖388元,店员称礼盒装卖得比单瓶好。而在另一家保健品商店,单瓶装和礼盒装同样是两种价格,一些礼盒内明明只有4瓶产品,盒子却大得吓人,甚至用贵金属、红木等贵重材料来装饰。商家在包装上“用心良苦”成了“用力过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过度包装危害不小。一方面增加成本、抬高售价,这些成本最终又转嫁给消费者;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在这些包装废弃物中,不少是由过度包装产生的。有专家表示,过度包装的生产制造本身就是资源浪费,处置时又对循环使用和环境承载造成更大压力。
调查
多种原因造成包装“虚胖”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指出,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价格的30%,或可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
但包装“虚胖”,原因是多方面的。
记者通过网购平台询问洗发水店铺客服,得到的回答多与产品档次、品牌档次、送礼拿得出手有关。而查询产品“宝贝评价”时能看出,买家对于产品包装有着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包装精美、产品高级”,另一种则认为“过度包装、拆卸繁琐”。
店主陈女士做的是化妆品零售。她介绍,很多顾客会因为包装简陋给出差评。尽管她也认为过度包装费时费力还增加成本,但为了“好评”,宁可过度也不简陋。
商家认为精美包装可以让商品看起来更加“高大上”,一些大品牌更是以精美包装来提升自身产品的“高级感”。
此外,快递企业也会叠加包装。记者在菜鸟驿站看到,一些易碎或有特别标注的快递,快递公司会进行二次包装。“工艺品、电子产品等易碎或贵重物品,我们会用塑料泡沫或废旧纸张填充,再裹上胶带,花瓶、玻璃瓶则会加上木框作支撑。”一名快递配送员介绍,这类物品一旦损坏就得原价赔偿,价格较高的他们赔偿不起,所以只得用厚重的包装来确保物品安全。
无论是包装企业或是快递物流,确实存在对货品过度包装等问题,但又因缺乏强制性标准,相关举措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整治
多方发力让生活方式更“绿”
设置回收箱、创新设计理念、改变消费观念……多方协同发力,让生活方式更加“绿色”。
去年3月12日,《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了快件包装选用要求,包括建立实施包装物管理制度、按规定使用环保材料、包装减量化措施等事项。同时,鼓励寄递企业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回收流程,对包装物进行回收再利用。
记者在菜鸟驿站看到,站点门口有一个绿色的帆布大箱子,上面标注有“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以及几家快递企业的名字。驿站老板介绍,这个大箱子主要用来回收快递包裹,集满一箱就有快递员来回收。
通过查询一些淘宝店铺,记者发现“自主性”选择的包装方式。例如,同样的产品在加入购物车时会有单瓶装和礼盒装的选项。若不需要包装,可选择单瓶装后再设置数量,而礼盒装也展示有图片清晰的包装样式。市民张女士表示,这样人性化的选择她比较能接受,既能选择环保的包装,也能满足一些对包装要求较高的消费者,一举两得。
同样,在一家罐头销售实体店,店铺根据不同产品做了不同包装。“如果是开袋即食类的,我们一般使用纸袋,包装简便且环保易分解。如果是精品类产品,包装只会突出特色而不会过度。”店员详细介绍道。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美学设计而非包装繁复上改善商品包装正逐渐成为共识。全产业链协同发力,推动形成包装新风尚。
例如,商家创新设计,包装既能有效保护产品,还可作为收纳盒被二次利用。包装企业革新技术,使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实现对产品的有效力学支撑,在减少包装物使用量的同时又保证货品安全。电商平台激励引导,通过入仓优惠政策激励企业推行“原发包装”,减少二次包装以此减少物流材料使用。
治理商品过度包装是一项长期工程。专家建议,在加快完善相关标准政策的同时,也要鼓励、引导商家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尽量使用可以循环利用、可降解的材料;支持包装企业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包装设计,研发高强度、轻重量的新材料。同时,消费者也应更多关注产品质量本身,而非包装带来的“附加值”,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昆明日报 记者张星宇 实习生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