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9年末,爆发于2020年初的疫情,到现在已经整整走过了3年时间。
这3年,几乎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随疫情变化,经受了意料之外的冲击和考验。事先应该没有人能想到,疫情会持续这么长时间。
2020年春节前后,疫情在武汉率先爆发,全国大部分地区节后复工时间被迫推迟,很多企业直到3月底、4月初,才实现正常开工生产。
实际上,由于人员、物资流动不畅,即使按时复工的企业,也通常由于员工到岗率不足,原材料运输困难,产成品无法交付,难以按计划组织生产。
同时,由于大型活动停办、部分下游行业停滞,很多印刷企业的订单量出现明显下滑。
这就是3年疫情给圈内企业带来的第一波冲击,这一波冲击基本上是全局性的,多数企业都身陷其中。虽然也确实有企业因疫情需求或转产口罩业绩不升反降,但毕竟只是极少数。
在第一波全局性冲击过后,疫情便进入了区域性、阶段性反弹的运行模式。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口岸到内地,全国大大小小很多城市都出现过不同规模、不同时长的疫情反弹。这其中,又以今年上半年以上海为中心的疫情反弹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难以预料的疫情,给圈内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挑战。在疫情反弹、形势严峻的地区,印刷企业不得不面临经常性停产、半停产,或者开启员工驻厂模式以维持基本运作。
由于疫情反复,会展、旅游、大型赛事、文化娱乐等线下人流密集型活动,在这3年里处于间歇性、长时间休眠状态,给以商务印刷为代表的圈内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订单压力。
原本小幅增长的图书零售市场,也在疫情之下出现下滑,迄今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不过,中小学教材印刷需求的相对稳定和主题出版市场的增长,使书刊印刷企业在疫情下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反倒是“双减”政策的出台,让部分书刊印刷企业和商务印刷企业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作为印刷业务的主体,包装印刷在海外疫情高峰期,一度受出口订单增加推动出现一股热流。但在这3年间,包装印刷企业也经历了出口订单退潮和以白卡纸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飙涨的考验。
简单说来,3年疫情给圈内企业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需求端的不确定性、生产端的不稳定性、原材料价格的非理性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