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印刷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中国印刷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4-06-11 IP属地 上海光明网190
核心提示:产值达1.43万亿元,行业新动能十足——中国印刷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光明日报记者 韩寒“截至2022年,我国印刷业总产值达1.43万亿元,整体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日前,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2023中国印刷业创新

 

产值达1.43万亿元,行业新动能十足——

中国印刷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光明日报记者 韩寒

“截至2022年,我国印刷业总产值达1.43万亿元,整体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日前,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2023中国印刷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会上发布的这一数据,振奋了印刷业发展信心。

“当前,我国印刷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效率显著提高,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区域布局合理演进,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大会对印刷业发展态势的研判,掷地有声。

按需印刷渐成行业新风

一本300余页的书,从在手机上扫码下单发出印刷需求,到审核、印制、裁切、装订成书,只需5分钟左右的时间。拿在手上,还带着余温。

在大会设置的“数字新生态 按需新体验”印刷智能测试线专题展上,记者见到了一条按需印刷全流程生产线。

生产线上,从圣德科技的数码印刷机到英厚机械的装订机,从按需印刷智能制造数据服务平台到数码印刷在线检测系统,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成果,和国外同类机器相比拥有较大成本优势。

“最关键的是,这样的书无需大批量下单,一本就可以起印。既省去制版、营销等中间环节,又可让出版社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调整库存、缓解库存压力,智能高效,是未来图书生产和购销的新方向之一。”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人员胡行同告诉记者。

按需印刷智能制造,不仅在展览上有所体现,也被部分出版社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

面对图书出版品种增多但单本印量下降、规模快速增长带来库存压力等出版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以及对自身经营科学类专业图书所具备的“长尾效应”的考量,科学出版社从2015年开始尝试按需印刷。

“针对印量在50册以上的新书重印需求、印量在5册以下的网站订单和图书馆馆配需求,我们都可以开展业务。”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彭斌介绍,“2016年1月正式投产后,按需印刷生产线日均生产书刊180种、1500册,单日峰值最高达600种。2022年,全社数码印装生产475万册、码洋达4.3亿元,其中订单生产11万册、码洋1238万元,可供品种达3.5万种,按需印刷占全社业务的比重持续攀升。”

按需印刷,推广动力不仅在于企业,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完善行业生产与管理标准,也至关重要。

针对按需印刷当前存在的版权页信息修改频次高、订单数量低于缴送数量且同一版次重复缴送、数据标准不一等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开展图书版权页信息改革试点、样书缴送改革试点等工作,完善按需印刷标准体系,持续推动行业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行业效能

“加快发展数字印刷”“实施印刷智能制造工程”,是《“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明确要求。本次大会,公布了首批24家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名单和20家印刷业数字化发展改革试点单位。

深圳市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24家国家印刷示范企业之一。2021年,裕同科技在河南许昌建成印刷包装行业首家全面化智能工厂——许昌裕同。

“围绕提质、增效、降本、减存等目标,许昌裕同携手中国电信打造5G标杆工厂,为AGV智能机器人提供低延时、高可靠的通信保障,以ERP系统为保障,实施从机台数据采集到仓库WMS、车间MES、AGV智能机器人等系统的互联互通,打造全流程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的生产过程。”裕同科技信息化副总监周礼球介绍。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myprint.com/news/show-24606.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tekeyzhang@163.com。
 
更多>同类找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找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版权所有:上海龙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18000817号-3